何大永
苍溪县科技特派员
农机工程师
苍溪县农业局工会常务副主席
2011年,《PF455S型手扶式插秧机试验示范推广》项目获得县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被广元市农业局授予“爱岗敬业之星”称号;2015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农机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在《四川农业与农机》杂志第五期上发表的《浅谈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获得该刊优秀文章三等奖;2016年被县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7年7月,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和县作家协会开展的“建功主战场 苍溪在行动”文学征文比赛活动中,散文《家乡的白果树》获得三等奖。
何大永,男,汉族,54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农机工程师,现任苍溪县农业局工会常务副主席。三十几年如一日,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农机事业。先后任歧坪区中心农机站站长、县农机监理站工程师、县农机局科教安全股负责人、县农业局农机管理股股长。
在逆境中挣扎,始终不离不弃农机
1981年,从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本来可以留在城市工作,却放弃做“城市人”的机会,自愿去做一名乡农机推广员。“从小在农村长大,体会了做农活的辛苦。那时我就下定决心学习农机,立志改变‘弯弯犁头水牯牛,一把镰刀铁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弓背弯腰数千年’的落后耕作方式”。说起当初的选择,我一点也不后悔。
八、九十年代农机化发展处于低潮期,不说大力发展农机,就连农机站也陷入困境。这时,我没有想到要离开农机行业,而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先后干过农机管理员、会计、站长。我的基本工资虽然纳入财政预算,但我和单位其他财政不带资的职工一道,为农机站的生存和发展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跑货源、搞推销,将站办的加油站、农机经营门市部等企业经营的红红火火。通过从外省调运回的农用油料,解决农机户购油难的问难,还为广大农民朋友组织回物美价廉的抗旱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用运输机械等农机产品。在县内多数农机企业连年亏损、负债累累时,我经营管理的农机企业除按时足额上缴国家税金外,年年实现盈利。
跑遍苍山溪水,推广最适用的农机
30多年过去了,不变的是对农机工作的热爱。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
一是跑遍全县的沟沟坎坎,了解清楚农机的需求状况。“地形和土壤的差异都会影响农机性能的发挥。只有了解具体农业生产条件,才能把最适合的农机推广给农民”。多年下来,我心中就像是“挂”了一幅当地农业生产地图,苍溪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由低山和深丘及河谷平坝构成。哪些地方适合推广大中型机具,哪些地方适合推广机械化插秧,哪些地方适合推广果园机械,我心中一清二楚。
二是要亲自查看,推广的新机具是否适用。新技术引进、试验到示范,我都要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先演练一遍,给农机手讲解操作要点。轮到农机手操作时,边指挥边跟着机器来回跑。“农机技术人员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农民,不仅要讲清原理,更要手把手地示范,这样才能发挥农机最大功效。”挤出时间讲科普、做宣传、搞培训、解难题,直到农民熟练使用农机才放心。
做一个深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
苍溪丘陵多,平坝少。大型农用机械开不进山地,小型机械作业效率低。如何推广适用于当地的农机,是我面临的大难题。
经过不断探索,我和战友们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微耕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全县累计推广微耕机4.7万台,出现了一大批无牛社、无牛村;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的土地上到处有四轮驱动的大中型拖拉机的轰鸣声,配套旋耕机、液压翻转犁、播种机后,可实现旱地旋耕、深耕和水田浅旋平田,以及小麦、油菜、玉米机播;稻麦联合收割机累计推广3520台,特别是在大中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上加装油菜、玉米割台,可实现机收油菜、玉米,再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可实现稻麦、油菜、玉米等秸秆粉碎还田。
历经三年时间,探索出水稻机插秧软盘稀泥育秧技术。过去机插秧用营养土育秧,需提前配制营养土,人工搬运到田间装盘。秧厢的水分、温度稍有控制不好,就不容易出苗或出苗不整齐。采用软盘稀泥育秧技术后,就地取材,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节省成本,而且出苗整齐、秧苗健壮。
最初的心愿正逐渐实现。苍溪这个山区农业大县的农机化实现巨大的飞跃:从2006至2016年,全县农机总动力由39.8万千瓦发展到81.7万千瓦,各类农机具从9.6万台(件)发展到29万台(件),农机化综合水平从13%发展到60.2%。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农机化技术,从示范推向了大面积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粮食产地烘干、水果冷藏保鲜等农机新技术也从无到有。
从不后悔自己从事农机事业,因为“耕耘苍山,兴机利民”是我的誓言。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帮助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脱贫致富,就是我的人生奋斗目标!现在目标还未实现,任务还很艰巨,我将不停的拼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