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学技术厅文件
川科发〔2022〕2号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市(州)科技局,西部(成都)科学城管委会办公室、绵阳科技城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2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四川省科学家技术厅
2023年2月28日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关键之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要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持续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夯实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持续提升四川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位势。
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落实“科创十条",实施“两头齐抓、构建体系,极核引领、全域推进,平台牵引、双链融合,赋能主体、破障攻坚"总体策略,着力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础科学研究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民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开放合作创新体系、科学技术普及体系、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抓好“十件大事"“四张清单",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创新实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力争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总量达到12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45 万亿元,科技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00亿元。
1.加快成渝地区协同创新。落实《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在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联合建设川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涪江流域科技创新联盟,探索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科技协同创新合作。深化川渝高新区、技术转移、科普基地、国际合作基地等联盟合作,联合举办高新产业对接、科技成果对接、创新创业赛事等活动,推动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建设。
2.加快西部科学城成型起势。配合科技部制定《西部科学城建设方案》。高水平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成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支持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推动成德、成资、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构建成都都市圈创新共同体。高效率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突破性发展,争取国家出台《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争取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加快一廊三带创新布局。夯实成渝中线科创大走廊极点支撑,支持自贡建设科创园、遂宁建设涪江创新产业园区、内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资阳建设高端医疗器械孵化基地。推进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扩容升级,支持成眉构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德阳建设国家重大装备创新中心、乐山加强光伏产业技术创新、雅安建设大数据产业园。推进长江上游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带建设,支持攀枝花建设攀西科技城、泸州建设先进技术研究院、宜宾建设“动力电池之都"、凉山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创新基地。打造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支持万达开、城宣万、合广长、遂潼、资大、内荣、泸永江、高竹新区等毗邻地区发展功能平台建设,举办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大会。
4.加快市县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国家和省级创新型城市提升能级,支持有条件市(州)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启动第二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成德绵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川南省级创新型城市群。制定《四川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工作指引》和《加强市县科技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支持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措施,分类制定县域科技工作指导清单。建立市(州)创新工作联系机制,开展院士进市(州)、进校(院)企等系列活动,加强对市(县)科技创新工作的动态监测,命名一批创新型县(市、区)并给予激励,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到基层。
5.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平台。推动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高水平实体化运行,揭牌启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出台天府实验室专项支持政策,在科研、人才、成果、开放等方面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高标准入轨运行,持续做好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采用试点先行、分批推进方式推动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确保存量、力争增量。完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首批试点任务。
6.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扎实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高端航空装备、网络安全、智慧民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施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工程,着力加强评价管理、优化建设布局,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行业服务能力。
7.加快发展功能服务平台。完善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 “ 1 +4+N"体系,培育一批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提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效能,推广使用“科技创新券",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建设力度,启动建设首批省级星创天地,新增国家和省级孵化载体20家。
8.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研究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按照强优势、补短板的思路,强化原创导向和战略性需求导向,围绕前瞻布局、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开放合作、支持渠道等方面,形成我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系统性顶层设计。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9.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整合现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计划项目类别,建立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其管理制度,构建新时期我省自然科学研究资助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前沿技术研究,发现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10.优化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加强对创新基地、优秀团队、重点方向的长期稳定支持。探索通过举荐制等途径完善非共识项目评审立项机制,鼓励高水平自由探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办法,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11.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持续实施航空与燃机、川猪、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重大科技专项,启动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钒钛稀土及特色材料、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坚持以产业链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供给模式,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和市(州)的联动,系统梳理我省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钒钛“卡脖子"清单技术攻关。编制《四川省制造强省创新生态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22一2025)》和《四川省“十四五"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12.实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制定《建设绿色低碳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和《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技术攻关路线图,开展工业节能减排、交通建筑、生态碳汇、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设立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重大科技专项,强化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存储等关键技术攻关。
13.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工程。制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出台《四川省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实施方案》,开展国家科技成果评价综合试点。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加快建设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私极探索 “先中试、后孵化"的四川模式。以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启动新一轮省级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100 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实施中央在川高校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川转化“聚源兴川行动"。深化国家重大新药专项成果转化试点不汜。
14.实施高新区“双提双升"计划。深入落实促进高新(园)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支持跨高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成都、绵阳等国家高新区提质升位。推动资阳、宜宾、遂宁、南充、眉山、达州等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私极争创国家高新区。修订省级高新区认定管理和评价办法,优化省级高新区布局。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钒钛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进科技信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
15.强化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行动,育成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100个以上,全力保障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强化丘陵山区小型农机装备、智慧农业技术开发研究。推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调整优化,启动省级农高区建设工作,私极创建国家农高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四川科技兴村在线" 转型升级,推进科技项目、人才、技术、科普进村,启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一县一团"模式,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建设。
16.强化科技服务健康四川。持续推进新冠疫情科研攻关,加快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动快速检测产品开发应用,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加强重大传染病、儿童和老年疾病等临床医学研究,支持开展创新药物、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医疗器械等研发。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持续推进川产道地药材开发、中医药制备等科技攻关。启动第三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拓展全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网络。
17.强化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行动,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若尔盖湿地公园沼泽湿地脆弱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加强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等技术攻关,推动耕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开展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森林草原防灭火、自然灾害预警防治、应急救援管理等安全保障技术攻关,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示范应用。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装备应用示范。
18.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评选表扬一批创新领军企业和企业家,在氢能、动力电池领域组织领军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培育“瞪羚"企业50家左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行动,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政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巧00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行动,支持企业参加双创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4万家以上。
19.持续增强院校原始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承担更多基础前沿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支持省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修订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修购资金等管理办法,推动科研院所完善章程管理、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支持高校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建设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20.持续发挥军工单位创新优势。支持军工单位聚焦优势领域,承担国家和省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实施一批军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支持重点军工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领军骨干企业和军民融合企业集群,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探索开通军工单位人才评审、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绿色通道。
21.持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活力。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配合制定《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制“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制定高水平创新团队遴选支持方案,深入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优化科技英才培养计划实施机制,大力培养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领域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出台“破四唯"的具体实施办法。
22.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好中国一克罗地亚、中国一新西兰“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实验室。配合科技部制定《成渝地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方案》,联合重庆制定《成渝地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共同筹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强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国际和港澳台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新建一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3.持续做好外专引智工作。大力实施四川高端引智计划,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外国专家支撑专项,修订省级引才引智基地管理办法,推进人才集聚和智力成果转化。制定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政策,探索开展川渝高竹新区外国专业人才、成德眉资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持续优化外国专家服务,深入实施外国专家温馨工程。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一窗办理"。
24.深化重点区域科技合作。落实科技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私极参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等活动。深化浙川东西部协同创新,推进川桂、川粤、川琼等省际创新合作,做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工作。
25.强化科普载体建设。引导支持科普基地加强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新认定省级科普基地10家以上,推动各类科普基地充分发挥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带动作用,服务公众科普需求。增强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等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基地等的科普功能,加大开放力度。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履行科普社会责任,加大科普投入,开展科普基地建设和科普活动。
26.加大科普活动力度。联合宣传部、科协等单位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科普活动月等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普活动。围绕我省区域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公众关注的热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实施涉藏地区科普赋能行动,创建科普示范点,开展流动科技馆、科普进寺庙,科普进学校等系列活动,积极争取国家“科普援藏" 等重大科普活动在川举办。组织全省科普讲解大赛、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开展科普工作先进人物和先进团队系列宣传报道。
27.培育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科技奖励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支持优秀科普作品参与科学技术奖评审,开展“大咖说科普"活动。强化科技舆论阵地引导和建设,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各类新兴媒体责任意识,打造全省科技宣传全媒体矩阵。及时解读科技创新重大方针政策,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和鲜活经验,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28.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改革。修订科技计划管理办法,优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行 “揭榜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制度。制定《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深入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探索开展科技项目自主验收试点,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市县加强科技创新财政投入。
29.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建设,支持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四川省军民融合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建设。用创新手段、创新办法破解军民科技融合的瓶颈桎梏,抓实军地需求对接,开展 “军转民"“民参军"科技融合的统计分析,组织实施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C}{C}{C}{C}{C}{C}
30.深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出台《“十四五"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制定支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强化对创新创业基金、成果转化基金、院士基金的管理,引导各基金加大对重大创新项目和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库建设,引导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31.深化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制定重点监督工作方案,修订科技计划监督等有关规定,健全科技管理全过程监督体系。加强与市(州)科技部门在制度规范、能力提升、联合惩戒等方面的协作,建立省市贯通的科技监督大格局。扎实推进“三评" 改革,全面加强科研诚信、科研伦理和作凤学风建设。组织开展优秀科学家典型模范事迹宣讲进高校、进院所、进企业“三进" 活动,弘扬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创新生态。
32.全面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建立省级示范培训、市(州)重点培训、县(市、区)普遍培训制度。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宣传和贯彻落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评选表扬,激励干部在一线担当实干。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治 “四风"。坚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严防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廉政凤险。坚决落实“八个突出、八个严防",坚决展现言必行、行必果的良好风貌,推动形成带头抓落实、善于抓落实、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33.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科技系统党员干部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上重行见效。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聚焦学史明理再深化、学吏增信再锤炼、学史崇德再提升、学史力行再出发,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动成立科技厅社会组织联合党委和全省科技行业党委,以政治引领、政策宣贯、典型塑造、能力提升为主要职能,强化科技行业“两新"组织思想引领和能力建设,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打造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抓好党建带群团建设,发挥工、青、妇各类群团组织应有作用,举行“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
附件:1 .重大会议及活动清单
2.重要文件清单
3.重点任务清单
4.特色亮点工作清单